東河村[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下轄村]

東河村(Dōng hé cūn)坐落於附城鎮西北4公里處,由兩個自然村組成:東河村、西河村。東河村東連山後村,西與高平侯莊村,南接高平秦莊村,北與南馬村毗鄰。總面積1平方公里,總戶數110戶,總人口440人,耕地面積950畝,林地面積370畝。

村情概況

東河村(Dōng hé cūn)位於附城鎮西北4公里處,由兩個自然村組成:東河村、西河村。東河村東連山後村,西與高平侯莊村,南接高平秦莊村,北與南馬村毗鄰。總面積1平方公里,總戶數110戶,總人口440人,耕地面積950畝,林地面積370畝。

東河村(dōng hé cūn)村名變換頻繁。歷史上名叫牛角河村,因村西有條小河,狀如牛角,村遂河為名。

西河村(xī hé cūn)在東河村西0.5公里處,故名西牛角河村。

解放後,為便於統領,村名改為牛家河行政村,兩村名自然叫為東牛家河村、西牛家河村。

50年代期間,上級政府出台改編村名、一個縣內不能出現同樣村名,而改變為東河行政村。該村先後由附城區南馬鄉、附城公社、附城鎮管轄。

地理氣候

東河村屬土石丘陵地帶,地形呈東村高、西村低之勢。境內一條大河分割兩村。60年代修建兩個小水庫,即東河裡溝水庫、西河井上水庫。因工程質量低,70年代初被大雨沖塌,現在只有痕跡存在。在此為方便兩村人民行路方便,河中心建起一座4米長、2米寬、2.5米高的小橋,名叫八一橋。90年代末至2000年初,為改變兩村不通公路之急,該橋加長10米,增加了高度,橋名改為團結橋。從此兩村公路順利通車。東接附禮路,西接侯莊路,總長1.5公里。東北、西南共六條山脈,東西兩村各三條,緊緊包圍著兩個村莊。東河村最高海拔為1800米(小末山、圪垴山),最低海拔為1320米(下河溝)。

東河村屬本地區季風性氣候,平均無霜期約245天,年降水量約700毫米左右。年平均氣溫約10℃—15℃。因兩村坐落低處,緊靠河邊,四面環山,氣溫暖和,風沙侵蝕不大,加之土地比較肥沃,具有農作物生長的優越條件,屬附城鎮的產糧村之一。

資源

東河村礦藏品種多,歷史上有煤炭、鐵礦石、石灰岩、耐火材料等,並有鋁礬土的儲藏,還有從古至今的三井一池的長流活水,養育著兩村人畜用水。

歷史人文

東河村歷史悠久,早在唐朝之前已有人定居,現有舊房山檐為證。明朝末建的古廟尚在。

東河村的經濟在每個歷史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。最有名的芝麻糖鋪、幾大戶種植的杏樹品名上百餘種,方圓百里無人不曉。70年代建耐火磚窯兩座,耐火磚運銷安徽等地,經濟收入可觀,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。

東河村人傑地靈。全村共有40多名中專以上畢業生,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,有職位的南下幹部王肥肉曾任周口市淮陽縣縣長職務(已故)。解放前兩村有舞台,有戲班、又出名的小車故事、活躍著農村的文化生活。

東河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。1945年黨支部正式成立(45年前屬南馬黨支部管轄)。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,東河村有12人參軍,2人因戰致殘,5人為革命犧牲。現健在的常保根同志,曾參加過淮海戰役、大別山百團大戰,任營參謀等職。退役後,任太原市環衛二處書記。

改革開放以來,東河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,實行黨務、政務公開,村務、財務公開,經濟上大發展,建成了年產3萬噸的現代化煤礦,上繳國稅最高年份45萬元,擴建兩座耐火磚窯,1984年人均收入和糧食產量為全縣翻番村,有共產黨員張紅旦同志,承包耐火廠致富後,他不忘眾鄉親,慷慨解囊,捐資2.2萬元(現執價40萬元),修建容納2000餘立方米的蓄水池,成為全縣的英模。鎮政府並給立碑給予表彰鼓勵。近幾年東河村發展了乾果林百餘畝,計畫種植中藥材100畝,農民人均純收入在4000多元,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。在居民環境上,完成了自來水、電話、水泥路戶戶通工程,規劃新農村建設事業正在實施。  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